首页

馨雨s女王耳光调教视频

时间:2025-05-24 13:09:40 作者: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徐龙河接受审查调查 浏览量:23303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小西沟村。钟劲 摄

  中新网晋中7月28日电 题:山西晋中:产业赋能 乡村焕发“万千气象”

  作者 高雨晴 杨杰英 钟劲

  “这儿离家近,风景好,交通也方便,闲暇时间带着家人一起游玩,感觉身心都很放松。”太原市游客刘艳在晋中市榆次区小西沟村游玩后告诉记者。

  依托于紧邻太原的区位优势,小西沟村建起文旅小镇,吸引周边游客休闲度假,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而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村里的一个废弃尾矿,路面塌陷、水源断流,沙石裸露。

  近年来,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小西沟实现“蝶变”,满目苍翠、流水环绕、古建林立、民俗味儿十足。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火了这个传统村落的旅游产业,也让村集体经济乘势而上,收入达到220万元,带动全村20%的人口直接受益。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硬支撑。近年来,晋中市围绕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特优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通过提升乡村产业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势赋能。

  “‘千万工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广大乡村焕发‘万千气象’,小西沟村就是一个生动写照。”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燕瑞说。

  他介绍,晋中市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一区示范、两翼齐飞、三化并用”布局,打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做强农业特色专业镇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市场营销品牌化,城郊辐射型、农旅融合型、企业带动型、劳务品牌型、生态康养型等特色优势产业势如破竹,迅速发展壮大。

  在平遥县,当地通过发挥平遥古城引流作用,串联起112个古村、80座古堡、3000座古院,让游客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在太谷区东卜村,通过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温泉小镇,今年5月1日正式运营,目前已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就近增收;在左权县泽城村,通过挖掘绿水青山文旅优势,打造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与近百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艺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1万元……

  同时,晋中市充分发挥晋中国家农高区的科技引领优势,以有机旱作为主题,加大前端关键技术攻关尤其是种业攻关力度,协同市域内实用技术推广,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创新。

  寿阳县贾豹村玉米种植示范区,就是通过使用农高区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研发出的旱作玉米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抗旱保苗技术模式,2023年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270公斤,创下山西省玉米单产新纪录。

  据了解,晋中市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带动全市近一半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收入达到19681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0多元。

  目前,晋中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31个,8大类423种农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成为全省首个整市“特优”农产品走进北京、走向全国的地市。嘉源谷国际贸易港正在加快建设,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果蔬批发中转集散地。(完)

【编辑:刘欢】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多姿多彩——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5年观察

今年两会,梁云英带来了两份建议,一份是关于发展黄茶产业的,另一份是关于国道G636建设的。她希望通过产业和交通共同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沈竹林: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一是增加城际和多式联运班列产品供给。为加快构建全国快货物流圈,与一季度相比,增开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快运班列31列,总量达到245列。其中,增开南京东至城厢、芜湖东至西宁、郑州北至磨憨等方向城际班列12列,城际班列开行总量达到122列;增开丰台西至江村、南翔至平湖南、钦州港东至昆明东等方向多式联运班列19列,多式联运班列开行总量达123列。首次在北京(大红门)至广州(官窑)间开行时速120公里多式联运班列,采用50英尺集装箱重去重回、循环运输,主要运送电商快递货物,将大幅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每日一习话】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 李永新: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养老服务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全面落实全会决策部署,在养老服务改革中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让全体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暑期辽宁掀起“反季”冰雪运动热潮

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广西新联会会长丁文博表示,活动让更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领略广西的自然、人文、发展之美,感受到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成效。

(新春走基层)广西武警军营红火闹元宵 别样味道别样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把思政课作为学校“第一课”,书记、校长认真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教育部党组制定出台系列制度文件和规划方案,推动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全面改善和加强思政课条件保障。教育部成立指导委员会,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有效贯通。全面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修订义务教育、高中、中职课程方案和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各地区“一盘棋”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等重大项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